疫情特殊时期春节假期都有延长,很多企业管理者及员工都会关注春节假期的薪资报酬一块,因此本节汇通小编就HR们最为关注的一些合法用工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减少劳动纠纷,为大家整理一些疫情期间员工复工的管理资料,希望咱们企业家们在这特殊时期,共克时坚,希望咱们祖国更加美好!
薪资报酬相关法律法规
春节延长假期内工资标准是多少?这期间员工正常提供了劳动的,按什么标准支付工资?
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1号”一、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至2月2日(农历正月初九,星期日),2月3日(星期一)起正常上班。”的规定属于法定的延长春节假期。因此,这期间劳动者未提供劳动的,也应当按照正常出勤支付劳动报酬。
若这期间员工应企业安排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应当按照20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或给予调休。
主要问题点在于延长的这三天到底属于法定节假日还是休息日?
首先,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全年法定节假日为11天(其中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因此春节假期中只有这3天属于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按300%计算,此外的均属于休息日。其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的规定,因疫情防控不能休假的职工,应根据《劳动法》规定安排补休,未休假期的工资报酬应按照有关政策保障落实。从中可以看出,不能休假的安排的是“补休”,而法定节假日是直接规定为支付加班工资的。《劳动法》只规定了延时加班、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加班三种加班形式,只有休息日加班可以补休或支付加班费,因此延长的3天假期性质是休息日。
春节放假1月24日至2月2日(农历正月初九,星期日),2月3日(星期一)起正常上班。按规定属于法定的延长春节假期。因此,这期间劳动者未提供劳动的,也应当按照正常出勤支付劳动报酬。若这期间员工应企业安排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应当按照200%的标准支付加班费或给予调休。
主要问题点在于延长的这三天到底属于法定节假日还是休息日?
首先,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全年法定节假日为11天(其中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因此春节假期中只有这3天属于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按300%计算,此外的均属于休息日。其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的通知》的规定,因疫情防控不能休假的职工,应根据《劳动法》规定安排补休,未休假期的工资报酬应按照有关政策保障落实。从中可以看出,不能休假的安排的是“补休”,而法定节假日是直接规定为支付加班工资的。《劳动法》只规定了延时加班、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加班三种加班形式,只有休息日加班可以补休或支付加班费,因此延长的3天假期性质是休息日。
各地通知的不得早于复工时间,在复工时间之前的假日属于休息日还是法定节假日?复工日前在家办公是否属于加班?按何种标准支付加班费?
答:同上题,属于休息日,若要求员工在家办公属于安排加班,须按照200%支付加班费或安排调休。
企业基于员工安全考虑,按国务院通知的春节假期延长复工后,能否要求员工在家办公?
答:为配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工作内容与员工协商在家办公,建议事前对员工做好相关内容的沟通,并公示公告具体的执行期间,并保留双方沟通、企业公示公告的凭据:比如往来邮件、微信聊天记录、公式公告文档、查阅浏览记录等。员工坚决要求到公司经营场所上班且员工不属于依法需要隔离的人员时,企业存在被认定为“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的风险。员工在家办公期间,建议企业同时还需注意公司内网系统使用的安全与监测问题。
因受疫情影响导致企业停工停产的,员工薪资支付方面该如何处理?
答: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二条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人社厅明电[2020]5号)的规定: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停工停产的,未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三十日)的,应当按照正常工作时间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职工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且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职工没有提供劳动的,应当发放生活费,生活费的标准由地方具体规定。如《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维护劳动关系稳定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劳字〔2020〕11号)规定:“待岗期间,企业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支付基本生活费。”
如《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做好劳动关系相关工作的通知》(粤人社明电[2020]13号)规定:“企业没有安排职工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支付职工生活费,生活费发放至企业复工、复产或解除劳动关系。”
汇通科技将会持续为大家提供人力资源行业资讯和相关问题解答,同时我们开发的
人事管理系统已得到了国内上千家企业的选用和认可,帮助企业实现了考勤管理、智能排班、薪资绩效、电子签核、就餐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化管控和数据分析,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